《冤案走一遭 人生RESET》陳龍綺專訪

編輯/黃芷嫻 

海產店老闆陳龍綺,在2009年捲入一起趁機性交案。法院以DNA鑑定「不排除」陳龍綺,認定他與另外兩名男子性侵兩位被害人,縱使他始終喊冤,法院仍判刑四年有期徒刑確定。陳龍綺不甘受冤,舉家逃亡。一夕之間從老闆淪為人人喊打的性侵逃犯。2013年,法院以新的DNA鑑定「排除」陳龍綺的DNA開啟再審,2014年陳龍綺沉冤得雪。

本篇為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專訪稿,冤案已然平反的陳龍綺,從受冤逃亡到現在的心路歷程為何?他和家人在法律之外遇到什麼難題?為何對他來說司法並未給他應有的「正義」?

閱讀更多《冤案走一遭 人生RESET》陳龍綺專訪

無辜龜說故事|一場不能跌倒的障礙賽

文/楊雅伶(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社工)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畢業後想要做什麼?」幾乎是每個即將出社會的新鮮人的必答題,懷抱著準備一展長才的心情,即使在職場上跌倒了,也都還有失敗的本錢、慢慢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然而,若途中因故離開職場,隨著年紀慢慢增長,「重新出發找一份工作」就不再如此天真浪漫,增添更多現實層面的考量。幸運一點也許還有機會能得到一份薪水,但對曾經犯錯的人來說,「找一份工作餬口」談何容易?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會106年的調查,更生人找工作時遇到最多的困難便是「因前科而遭受歧視」(下圖)。當更生人在求職時,若能避而不談就不會主動提及自己的過去,但對無辜者來說,多了一層心理的考量,當避重就輕不提自己的經歷,是否會被認為是一種心虛的表現,但若想力證己身清白,又必得揭露自己的身分與經歷。

除了揭露身分的猶豫之外,因身陷囹圄年紀增長卻無法相對精進專業技能也是更生人主要面臨的困難。

無辜者呂金鎧,在遇上冤案以前,原本是一名麵包師傅,擁有一技之長,卻因為捲入冤案,在獄中度過將近二十個年頭。在那些年裡沒有機會能讓呂金鎧繼續精進自己的烘培技術,等到出獄後,他只能做傳統糕點,精緻糕點要從頭開始學習。但若你是老闆,會收一個六十歲的人當學徒嗎?當學徒所領的薪水又夠生活嗎?

閱讀更多無辜龜說故事|一場不能跌倒的障礙賽

離枷,回家

文/沈佳螢(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理事、社工。曾任社團法人紅心字會受刑人家庭服務組社工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鐵門開啟,緩步走出高牆外,這一吸一吐是自由的空氣,原以為可以興高彩烈地享受這一切,殊不知將面臨一連串接踵而來的挑戰。

阿明沿著過去的記憶,尋找回家的路;當阿明走進家門、轉身走到自己的房間,映入眼簾的東西與擺設不再熟悉;阿明的媽媽連忙解釋:「因為孩子都大了,原本的房間空間不夠,所以……。」阿明點點頭表示理解,但內心卻有「哪裡是我家」的困惑與感嘆。人回到家,心卻離家好遠,因為長年不在家中,屋內空間有了變化,那原本屬於我的空間不再……

其實,台灣有不少阿明,當面臨家內環境改變─「沒有多的房間」。好一點的狀況是雖然與家人同住,卻必須將就睡在客廳或擠身在推滿雜物的窄小空間,如:陽台;差一點則在外居無定所,或借助過去友人的住所。多數更生人面臨「居住」與「就業」的生活挑戰,久而久之又將重操舊業。

閱讀更多離枷,回家

如何跟孩子討論家人的入獄?

文/陳亭亘(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理事長、諮商心理師)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當家族裡有人入獄,我們很容易將此視為一件不名譽、難以啟齒的事,一方面避免過度的好奇與探問,另一方面也為了維護家人的面子,我們通常對此避而不談。所以,面對這個「家族不能說的秘密」,人們最自然的作法就是不談,或是以「出國去」、「出遠門」、「去深造」之類的說法來帶過,避免直接需要討論這件不名譽的事。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服務遭受司法冤判的無辜者時發現,縱使是無辜入獄的無辜者,家人也很難跟孩子討論家人入獄這件事。

我們希望試著這篇文章的整理,讓無辜者及受刑人家庭找到方法與孩子討論,避免在缺乏認識的情況下產生更多誤解、讓家庭能在彼此的連結中度過這場風浪。

閱讀更多如何跟孩子討論家人的入獄?

被司法冤判的無辜者該何去何從?

文/黃芷嫻 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 執行長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讓無辜的人承擔罪責,再對他的家人施以輕重不一的處罰,這就是冤案

「監禁」作為文明社會中懲罰及矯正犯罪者的手段,但對被錯誤定罪的無辜者來說,監禁卻更趨近於「凌遲」──痛苦持續但卻久久無法解脫,甚至監禁結束時亦然。即使無辜者有天走出監獄,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便是「沒有錢、沒有工作,幾乎是一無所有」。

多數的無辜者在經歷漫長的「與世隔絕」後,重獲自由的喜悅往往稍縱即逝,首當其衝的難題是,他們如何重建家庭與社會關係──家庭關係間的衝突、社會適應的挫敗,層層的烏雲將籠罩他們的日常生活。長時間監禁再重回家庭的無辜者,家人是否為他保留原本的房間或早已挪為他用?多年未進修、精進的工作技能如何讓無辜者重回職場?找不到工作、沒有錢的無辜者是否成為家庭的累贅?就算是冤獄平反且能聲請刑事補償金的無辜者,在實際拿到補金之前又該靠什麼生活?這一連串的提問,才是無辜者重返社會的「真實」樣貌。

身體上的解除拘禁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無形的枷鎖仍困擾著他們,那段為人兒女、為人家長的空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重返社會的無辜者就像「局內的『局外人』」般格格不入。冤獄後「自由」的代價太高並不是每位無辜者都能承受。

無辜者陳龍綺,冤獄平反後得不到任何補償。只能靠一己之力「用頭撞出」一條活生路。

閱讀更多被司法冤判的無辜者該何去何從?

來不及告別──生離,還有死別

文/黃芷嫻 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 執行長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告別,是人生最難的課題。遭受司法冤判的無辜者在入監服刑時不得不與家人「生離」,在「生離」之後等待他們的還有「死別」──無法見家人最後一面、好好告別,是無辜者心中難以痊癒的傷。

閱讀更多來不及告別──生離,還有死別

爸爸沒犯罪,為什麼不能回家──看見無辜者的家庭困境

文/黃芷嫻 台灣無辜者行動聯盟 執行長  

原文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讓無辜的人承擔罪責,再對他的家人施以輕重不一的處罰,這就是冤案。」

「監禁」作為文明社會中懲罰及矯正犯罪者的手段,但對被錯誤定罪的無辜者來說,監禁卻更趨近於「凌遲」-痛苦持續但卻久久無法解脫。無辜者在入監服刑後,家庭的苦難變成一把利刃,刀刀削下他們的心頭肉。

無辜者阿水(化名)因冤案入獄已近四年,案件發生前已與前妻離異,獨自扶養二位小學中年級的姐妹與老母親。冤案入獄後,家中靠低收入戶補助生活,又礙於偏鄉交通不便,孩子與老母親數月才能隔著鐵窗見阿水一面。對孩子來說,失去父親的家庭不再是溫暖的避風港,隔代教養與經濟困境加劇家庭衝突、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在學校遭遇霸凌,孩子開始拒絕上課也拒絕回家。幼女不解,「爸爸沒有犯罪,為什麼不能回家?」

在冤案背後,這個家庭的困境交雜著親職教育、學校霸凌、經濟弱勢的問題,這團交織著的線球很難在短時間理出頭緒,獲得解決,除非,阿水冤獄平反回家。面對這個家庭層層疊加的困境,我們試著從學校、社政系統及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連結出發,統整各方資訊並針對現在資源不足之處以特定化的方案加以補充,帶大家認識家庭的困境及我們進行「家庭關懷」及「個案處遇」工作時是如何支撐無辜者。

閱讀更多爸爸沒犯罪,為什麼不能回家──看見無辜者的家庭困境

新書分享|陳昭如「無罪的罪人」—李茂生教授 推薦序

陳昭如「 無罪的罪人」一書推薦文(即將出版)

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李茂生

任何法律人只要看過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應該是不舒服,然後經回饋再回饋終於理解了為何會感到不舒服。原來這如果是課堂上的案例,應該就是一個違背刑事訴訟法上眾多蒐證規矩,甚至是個違背刑事訴訟法原理原則的範例,但現實上卻是個有罪定讞的刑事案件,而且許多從事冤案救援的團體雖然仍舊鍥而不捨,但也異口同聲地說這個案子很難得到平反。到底這個案子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警詢記錄與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報告的內容,與逐字稿或光碟中所錄下的訊息有很大的差異。警詢與性平會調查會議的逐字稿或光碟中明顯地可以看出誘導詢問的痕跡,而警詢記錄與性平會調查報告的內容都是經過「整理」後的產物,但是院檢都是直接採信這個整理後的產物。說學校導師、被害人母親、婦幼隊的女警、社工等,不懂法律,那就算了,但是連教育部人才資料庫中被認定為專家的性平會調查委員,其調查過程都荒腔走板,這真的就叫我這個想向教育部申請登錄為性平調查專家卻被教育部以專業不足而拒絕的人,情何以堪。

其次,連我都可以看出問題重重了,為何院檢會看不出來?難道是他們只看整理過後的紀錄或報告,但都沒有去比對逐字稿或光碟?更可議的是,院檢都沒有去現場勘驗,而根據事後由辯方律師等所進行的現場模擬,發現不論在時間上或地點上,都不可能發生性侵犯罪。

閱讀更多新書分享|陳昭如「無罪的罪人」—李茂生教授 推薦序

申冤怎麼那麼難?

文/黃芷嫻 台灣無辜行動聯盟 執行長

被國家錯判的無辜者像極了陷入司法漩渦的溺水者,手無寸鐵的他們幾乎難憑一己之力脫身,如果遇到擅泳的救生員或路人施以逃生工具,或許有幸能爬上岸。冤獄平反的無辜者如同重獲新生,然而,新生也代表著一切需重頭來過。

「無辜龜」象徵等待冤獄平反的無辜者,在歷經無數黑夜與白天,緩慢地走在重重障礙與挫折的道路上。

重啟審判,到底有多難?

蘇炳坤,強盜而故意殺人未遂罪判刑15年 ∣ 冤案平反時間:32年

閱讀更多申冤怎麼那麼難?